光明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


2019-07-05
稿件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19年7月5日 版次:A9  

光明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

探索构建“1+1+6”基层治理机构,打造“看得见、听得到、认得清、管得住”基层治理体系

  核心提示

  光明街道党工委认真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的工作部署,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有力整合政法、安监、执法、网格等基层一线力量,统筹下沉资源、管理和服务,探索构建“1+1+6”基层治理机构,推进勤务、政务、服务“三务”改革,打造“看得见、听得到、认得清、管得住”基层治理体系,极大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为光明全区基层治理工作探索了有益经验和做法,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贡献光明力量。

  6月27日下午,广东省委组织部一行前往光明街道光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调研社区基层治理改革工作,认为光明街道基层治理改革做法很好、效果明显。

  党建引领 构建“1+1+6”基层治理机构

  光明街道地处光明区的中心城区。近年来,随着光明区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大项目的相继落户,光明街道迎来发展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由于基层治理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社区往往“看得到管不了”,职能部门往往“管得了看不到”,各种城市违规现场不能及时得到整治。部门间权责不清,执法存在交叉和空当,容易造成“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执法人员分散在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难以形成执法合力。

  光明街道为此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专项调研队伍,历时3个月,深入6个社区、150个基础网格、75个工业园区、104家重点企业,广泛收集意见建议。梳理出基层治理点多线长面广,社区“看得见管不了”、职能部门“管得了看不见”、部门间权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缺乏合力,导致街道红牌事件长期居高不下等基层治理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形成问题清单。

  光明街道坚持党建统领改革,以问题清单为导向,整合下沉资源、管理和服务,构建“1+1+6”基层治理机制,成立1个街道社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并下设办公室,成立1个信息化管理中心、6个社区综合治理中队,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中队长,由街道党员公职人员担任常务副中队长并兼职副书记。切实加强街道党工委对基层治理工作的统筹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责任“一肩挑”。

  光明街道明确改革目标,由街道社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统筹,理顺街道和社区两级事权划分,全面推行“社区党委统一领导、条块统筹协作、部门联勤联动”基层治理模式;优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明晰事权,做到权、责、利相统一,上下领导明确,纵横协调顺畅,抓手坚强有力,打造“看得见身边问题,听得到群众诉求,认得清社情民意、管得住隐患风险”基层治理体系。

  力量下沉,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光明街道基层治理改革中,通过勤务改革让更多力量资源下沉到社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街道党工委领导认领基层治理责任,带头督导,完善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和研究解决基层治理问题的制度;完善协调机制,突出综合治理办公室协调平台作用发挥,细化例会制度、通报制度,加强联动协作,畅通沟通渠道;推进力量下沉,进一步将街道职能部门整治力量下沉社区,由社区党委统一调度、指挥、管理、考核,通过社区党委“串”起多方执法力量与资源。

  光明街道将政法、安监、执法、市政、网格、消安6个部门共494名工作人员(常驻人员275人,机动人员219人)全部下沉至社区一线,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按照费随事转原则,将各条线相关工作经费划拨给社区,并根据基层治理工作需要,单独划拨专项经费,全面保障基层治理工作开展;把综治维稳、社会治安、消防、安监、网格巡查、市容环境等工作职能下沉至社区,基层治理触角延伸至社区末端,形成“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干”的基层治理生动局面;社区综合治理中队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装备、统一保障“四个统一”。

  向现代科技借力着力实现基层治理的精准全覆盖。眼见为实,在光明社区一间调度室,随着工作人员的点击操作实时联线,电子大屏幕上马上出现了正在前方巡逻的社区综合治理中队的执法人员。随着调度室工作人员的点击,屏幕上又出现了一张地图,一个个代表执法队员的动漫形象在地图上移动,显示出执法人员的所处位置和巡逻轨迹。基层治理队伍借助“智慧光明 统一分拨平台”,实现了巡办一条线,调度一张图。通过“群防群治可视化管理系统”,利用卫星定位、灵活组群等功能,通过执法记录仪一网查看队员工作轨迹,动态掌握队员总体分布。运用移动4G网络科技,实现系统后台与执法记录仪实时视频对话,实时传送执法现场视频数据,确保后台指挥和其他队员同步掌握事件处理详情,就近调配人手精准治理,有效提高事件整治率。

  赋权社区 充分发挥社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光明街道基层治理改革中的政务改革,着力解决街道和社区的权责问题,通过理清街、社事权,为社区党委赋权,理清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事项,完善社区事务准入,建立街道向社区转派事务的审查机制,平衡赋权与减负;专注党建主业,设立社区工作站负责日常政务工作的副站长,让社区党委书记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抓党建主责主业。规范事务运转,对社区内设机构进行定人定责定岗,完善财务制度,规范审批权限,盯住廉洁用权,让社区事务运转更加顺畅;强化绩效导向,加强对基层一线人员的管理,对履职成效进行量化考核,建立更突出绩效导向的薪酬体系,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工作积极性。

  “合理优化了街道和社区彼此权责后,街道可以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查违土整、治水提质、民政优抚等方面。社区最接近群众,最清楚居民的需求,应该定位为日常服务管理性事务。日常修修补补可以由社区做,涉及到大一点的项目就街道做。”光明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这场改革提高了社区权限,赋予了社区党委统一指挥权、监督考核权。由社区党委统筹负责综合治理工作的行动指挥、综合研判、队伍管理和后勤保障,每天岗前训示发布任务指令,岗后规整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部署综合治理工作;严格日常管理,不断加大纪律作风的教育力度;实行双重考核机制,常驻人员完全由社区党委考核,机动人员由社区党委和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给予评定等次,考核占比为5∶5,社区着重考勤、纪律作风等方面考核,职能部门着重工作成效方面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队员工作积极性。

  以人为本 为居民提供精准的精细化服务

  光明街道基层治理改革推进以来,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综合治理队伍的路面见勤率、工作积极性、隐患整治率不断提高。光明街道仅用一个月就全部整治完成街道181宗“红牌”事件,整治率99.22%,在区4次网格化工作考核评比中连续拿下2次第一,2次第二的好成绩。基层治理从“条块分治”向“系统治理”转变、从“各自为战”到“多方联动”转变、从“面上整治”向“精准治理”转变、从“单纯管控”向“全面服务”转变;同时产生“鲶鱼效应”,助力全区掀起基层治理改革热潮。

  光明街道打破传统管理思维定势,在抓好管理的基础上,紧扣群众现实需求,探索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亲民服务,尤其是找准光明的“穷根”对症下药,全力打赢困难帮扶攻坚战,创建爱心饭堂、V爱之家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推出更多多元化服务举措,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全方位树立政府为民、亲民的服务形象。

  在深入推进基层服务改革时,光明街道加强党群联系,深入推进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制度,加强与群众面对面交谈,精准掌握并及时排解群众实际困难;做好志愿服务,搭建党员“1+1”志愿服务新模式,组建“党员+团员+义工”志愿服务联合队伍,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治水提质等区、街中心工作开展志愿服务;结合“我当社区综合治理员”等党日活动,为党员干部参与基层治理提供更多平台,发挥党员服务群众的先锋引领作用。

  光明街道强化社区党委在社区一切工作中的领导,强化社区党委领导社区建设、服务、治理的职能,提升其统筹党建资源、组织共建活动、落实属地管理的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和社会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引导企业、驻社区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多元主体融入到基层治理和基层服务中来,着力打造服务型社区;通过“两个覆盖”工作加强与辖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互动;吸收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民警中的党员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发挥非深户籍“两委”的纽带作用,吸引外来人口为社区治理提供意见、出谋划策,并扩宽参与方式;实行社区党务、居务、站务、财务公开,切实保障居民群众知情权、监督权;通过有效整合各类治理资源,营造全民、全社会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