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成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在浩如烟海的成语宝库中,有许多反映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容,简洁精辟,蕴含哲理,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国人才公众号设立“成语人才故事”栏目,从选人、用人、育人等角度,陆续推出相关成语及背后的典故,以飨读者。
再谈“伯乐”与“千里马”
“伯乐相马”的历史典故,源自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脱胎于楚王买马的故事,文字史料可追溯于西汉刘向编著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楚策》。伯乐相马是一种为马匹选拔和培养的方法和理念,引申到人才选用培育方面,旨在告诉用人主体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不仅要善于用慧眼发现人才和恰当地使用人才,还要用伯乐爱护千里马的特殊情感去理解和珍惜人才。
古往今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志士和所引用、推崇和传唱,其内在传递的识人爱才敬才用才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历久弥新。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作伯乐,人间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被称为伯乐。伯乐不仅能熟练鉴赏马匹的品质,更能将其用于实际用途,使之成为能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伯乐的人,其本名叫作孙阳,相传他是春秋时期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异常出色,以致于人们忘记了他的本名,干脆称他为伯乐。有一次,伯乐受楚王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临行之前,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非常稀有,找寻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到天下各国巡访,他将竭尽全力把事情办好、把千里马找到。
据《战国策·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记载,战国时期汗明见春申君时言:“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详实记录了千里马未遇明主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凄惨遭遇。另据东汉思想家王充著作《论衡》称:“且骥一日行千里者,无所服也;使服任车,与驽马同。昔骥曾以引盐车矣,垂头落汗,行不能进。伯乐顾之,王良御之,空身轻驰,故有千里之名。”伯乐孙阳为了找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他跑遍列国艰辛寻访却一无所获。但在返回途中,偶然在通往虞国(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的盐运古道青石槽山道上发现了一匹拉着盐车的良驹,只见其脑袋低垂,累得大汗淋漓、寸步难行。
见此情景,伯乐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立即下车抱着遍体鳞伤马儿痛哭,并解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喘着粗气,又忽然昂起首仰天嘶叫,发出击玉撞金、石破天惊般的响彻云天之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知道眼前人就是自己的知己“伯乐”啊!呜呼哀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惺惺相惜之举,无不令人动容。于是,孙阳立刻让人卸掉盐车,由名将王良驾驭,顷刻之间骏马腾空而起,如同天马行空、忽隐忽现、能上能下、疾驰如电。西汉韩婴见此遂在《韩诗外传》发出“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的深刻感悟。王充继而在《论衡》中写下“无伯乐之友,不遭王良之将,安得驰於清明之朝,立千里之迹乎”的感慨。唐代大诗人李白拂袖长叹《天马歌》“盐车上峻阪,倒行逆施畏日晚。”韩愈由此作《马说》竭力呼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有了独具慧眼的伯乐,才使得千里马驰骋天下、大展鸿图。顾而,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借法正之口喊出了“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的肺腑之言,道出了无数千里马对伯乐的殷切期盼之情。
千里马身怀绝技、志存高远,却被“服盐车而上太行”,必然导致蹄子僵直、膝盖折断、尾湿肤溃、气喘吁吁、口液洒地、汗水满身,以致于“中阪迁延而负辕不能上”“行而不能进”。假如没有伯乐,纵使胸怀大志、技艺超群,也只能庸庸碌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知人才能善任,不能识人辨材就难以用好优秀人才。晋代葛洪编著的道教经典《抱朴子·行品》提出“瞻山识璞,临川知珠”论断,认为独具慧眼的人环视一遍山崖,便能发现其中未经琢磨的璞玉;武功决绝的人靠近河川,便能知水里有没有珍珠。引而申之,知人识人是选才用人的前提,唯有练就伯乐相马之能,方能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不断锤炼识人慧眼,涵养“相马”本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见月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多从身边群众了解声誉口碑,注重由表及里听其言、由远到近察其行、由浅入深观其德,练就识人辨才“火眼金睛”,努力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才及时选拔出来、使用起来。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先哲很早就告诫我们,物各有利弊、人各有长短,只有扬长避短、因材施用,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揆诸现实,对千里马不但要有“伯乐”的赏识,还需有合适的人“王良”驾驭并且派到适合的用场,如此才能显其“一日千里”之能。如若当初仅“伯乐顾之”,而无推荐“王良御之”,随意让一个吆五喝六的蹩脚马车夫鞭打使唤,那千里马也只能身心疲惫、碌碌无为,甚至“骈死于槽枥之间”。针对“千里马”,既要有“拜管仲为相”“封韩信为大将军”的气度和魄力,也要坚持洞察秋毫、玉尺量才、合理配置使用的机制,坚持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导向让“千里马”干事创业有的放矢,如此才能以更加有效的选用政策、培养机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使人才在最适合的岗位发挥最大作用。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胸怀宽广、心有沟壑,方能吞吐世间万物、容纳八方贤才。春秋争霸时期,齐桓公不计前嫌,拜曾行刺自己的管仲为相,赢得春秋第一霸主地位。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心胸宽广,身边集聚了张良、萧何、陈平、韩信等能臣武将,最终战胜了刚愎自用的西楚霸王。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开明大肚,任用原东宫旧臣魏征等人,君臣携手共创“贞观之治”。心胸大了,能盛的东西就多了,尖锐的指责、猛烈的批评,甚至有失偏颇的非议以及一些误会误解,便能欣然笑纳。与此同理,“千里马”难免个性鲜明,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对此应以“宰相肚量”来包容、去激励和举荐。尤其是作为领导者、负责人,应涵养宽广的用才容才胸怀,坚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引才用才,不拘一格、广开言路,善于倾听意见建议,既要容许人才失误出错,更要乐见人才打破条框探索创新,为千里马竞相奔腾提供广阔发展空间,防止人才集体出走、组团流失。
自古至今,选人用人不仅是执政者的重要责任,也关乎着政权的兴衰、国家的兴亡。尤其在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唯有人才兴,方能事业旺。踏上新的赶考之路,任务繁重、挑战巨大,需要一大批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优秀干部和人才,唯有逐步完善“用制度选才”这个“大伯乐”,才能真正把各方面人才凝聚起来、激活起来、使用起来。奋进新征程,要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选人用人经验,把对人才的信任和支持建立在公平公正、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的制度机制上,不断完善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子、不干事的腾位子,真正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奋力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更好地高质量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组织部门作为选人用人、管理服务人才的重要部门,肩负着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职责重任,承担着为党和人民选拔优秀干部、输送优秀人才的重大任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坚持和加强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坚持用实践来培养、检验和评判人才,不断选好用好奋进新征程“千里马”,凝聚建功新时代磅礴伟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晋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