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才,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逐浪数字经济,我国还面临着数字人才数量不足、结构欠合理等问题,需进一步健全顶层设计、创新培育模式、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数字人才量质齐增。
健全数字人才顶层设计。要强化前瞻性布局,紧盯数字前沿、智能制造等发展需求,谋划制定数字人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分级分类编制数字人才需求目录,走好“数字中国”一盘棋。强化调查研究,从地方数字产业、数字经济等方面开展人才需求分析,摸清人才、产业现状和问题,鼓励地方出台数字人才发展实施细则、优惠政策等,推动数字人才规划落地生根。加强协调联动,打破城市群、都市群等区域壁垒、政策堵点、条块分割,建立一体化数字人才共享机制,促进数字人才“丝滑”流动、科研合作高效对接。
创新数字人才培育模式。要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举,创新打造国际型研发机构、产学研科创基地等,精准引进高层次数字人才。坚持“缺什么”与“育什么”并施,紧贴地方、产业、企业等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开办订单式、嵌入式、定向式培训,培养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常态化开展国际数字科创比赛、竞技、论坛,柔性选聘国际数字人才授课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字人才队伍。
完善数字人才标准体系。对标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则,完善我国数字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构建兼具国际人才规范和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动态完善数字职称专业设置,合理增设行业新出现、工业新衍生等职称专业,健全数字职称发布机制和增补淘汰机制。探索开展数字领域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国际互认。构建新时代数字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等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夯实数字人才培养之基。
(作者:晋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