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当前,人才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全球挑战、塑造未来格局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序事辨材,经历代尤其当代推陈出新,融合系列辨材理念,探索出选人用人新理念新路径,使其焕发新的时代内涵与活力,是推动“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无尽创造力。
序事辨材,亦作序事辨贤,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嫡孙、儒家述圣子思所作《中庸》:“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这段话是孔子关于宗庙之礼、孝道之行的论述,意为宗庙祭祀的礼制,是要排列父子长幼的顺序;把爵位依次排列出来,就可以分辨职能高低;排明功业事迹等级,就可以辨识勋贤功烈,从而让后人明白前人功德。
“材”是一个会意字,从木从才,早见于郭店楚墓竹简。“材”的本字为“才”,“才”的甲骨文如同草木初生。许慎《说文解字》言:“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表示植物破土而出。后由本义引申为木料、材质、资质等意思。也有认为“才”的甲骨文如同房柱与房梁的象形,本义为立柱架梁开始建屋。当“才”的梁柱含义逐渐消失后,篆文加“木”另造“材”代替。现在,专指有能力的人用“才”,专指木料、材质等用“材”。但“材”有时被赋予某种功能时,仍特指某类人才,如“贤材”“栋梁之材”等。
序事辨材思想源远流长,脱胎于华夏古典文化。序事常用于梳摆事项,使有条理。我国序事传统源自先秦,西周政治家周公旦著《周礼·春官宗伯》言:“掌四时祭祀之序事与其礼。”“凡乐,掌其序事,治其乐政。”上古祭司依礼序祀,殷周史官记事分工,宫廷乐师序乐合礼,孔子修《春秋》、序《周易》,形成华夏序事观。《论语》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氏族序选社树之美,无不体现华夏敬天悯人的伦理观。《管子》云:“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修者以为榈榱,短者以为侏儒。”《孟子》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古匠制舟建房,必先索木辨材,大者为房梁脊柱,小者则量材适用。从远古时期的构木为巢到后期匠学、礼乐、伦理、美学等竞相衍生,构成了序事辨材最为原始朴素的理念先导。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随着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日益演进,选人用人中的序事辨材思想逐渐凸显。儒家经典《礼记·王制》言:“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强调凡是官员选用,必须首先考察德能,考察清楚后再入职试用,如若胜任职务方才授予官职,官位确定后根据政绩给予相应俸禄。春秋时期,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辨识法,将门下弟子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排职分类,以才学能力将其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等,而后因材施教和举用。这些古典的贤材辨用思想实践,为现代干部考察选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序事辨材理念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孤立的,而是包含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察验的一种识德用贤方法论。针对如何考事辨贤,舜帝创制“三载考绩”法、姜尚构建“六守八征”法、孟子推崇“国人曰贤”法、诸葛亮提出“识人七观”法、唐太宗主张“择材分禄”法、司马光探索“德帅才资”法等,均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识别贤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从哲学高度对识材辨贤提出“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深刻论断。他通过列举“试玉”“辨材”所用时间之长,以及周公“恐惧流言尽忠心”和王莽“谦恭下士谋篡位”的典故,阐明辨别事物的曲直真伪、评述人物的是非功过、得出最终的可靠结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能仅靠一面之词、但凭主观印象、任凭道听途说。这就告诉我们,人才选用必须通过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考察辨识,不能被事物一时的局部表象所蒙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累了丰富的辨材之法、选人之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深入汲取我国古代选人用人思想精髓,坚持把考人和考事相结合,努力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革命战争年代,为了解干部实际情况,组织干部晚上提着马灯翻山越岭找干部谈话,一谈就是一宿。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既通过深入谈话广泛听取意见,又实地察看了解干部真实情况,确保选出来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强化分类考核,近距离接触干部,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这为干部选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古为今用,革故鼎新。选人用人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科学考察识别是把好干部选用起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探索改进干部考察工作的理念思路、程序步骤、方式方法,尤其广东深圳、云南曲靖、山东高密等地,相继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选人用人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把知事序事作为识人辨材的必由之路,创新构建“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干部工作体系,实现干部识别“由人到事”向“由事到人”路径转变,以深度识人辨人确保科学选人用人,助推新时代选人用人制度体系更加精准、完善、有效。这一探索充分彰显了今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和生动范例。
为人在事,事在人为。考核是干事创业的指挥棒,考核内容偏向哪里,干部就会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序事辨材,必须始终扭住“事”这个牛鼻子,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记事、公正论事,先考准事、再识准人、后辨清材,紧紧围绕以事为本、知事序事、按事索人、依事鉴人,引导党员干部在新征程上集中精力谋事干事成事。要秉持用事实说话、靠实绩度量、凭结果选人理念,梳理大事要事难事,把事摆出来、理清楚、弄明白,通过个人述事、谈话评事、现场察事等,立体还原干部攻坚克难场景,在场景中判断干部特征、能力、贡献等,实现从“事”上观察人、发现人、培养人、选用人,让每一个评价都有事实支撑和逻辑可循。
序事辨材,基础在序事,关键在辨材。精准科学地识人选人是组织部门必备的本领,倘若知人不深、察人不准,往往会造成用人不当、用人失误,不仅会降低选人用人公信力,甚至会破坏政治生态、阻碍经济发展,贻害无穷。考察识别干部,关键要透过事件本身、问题本质察人识人。要坚持把考评“探头”延伸到经济发展主战场、改革开放最前沿、乡村振兴第一线、矛盾集中最基层,从干部在重大斗争中的表现辨政治判断力、从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辨政治领悟力、从急难险重任务中是否带头攻坚辨政治执行力,看是统筹指挥、还是出谋划策,是冲锋陷阵、还是后勤保障,精准辨识每个人的作用发挥情况。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要坚持多主体印证、多角度研判、多刻度衡量,既请本人、本单位谈,也请周围群众、服务对象评,全方位、多层次评判干部工作成效。
考辨是前提,使用是目的。要用好用活考评结果,秉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构建“重要的事、吃劲的岗、优秀的人、匹配的能”四维坐标体系,分领域制定岗位能力需求清单、专业人才培养清单,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竞其功。要坚持考用结合、奖罚分明,持续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及时使用表现优秀、实绩突出、德才兼备的干部,坚决调整庸政懒政怠政的干部,有计划地把年轻干部放到关键吃劲岗位实践淬炼,推动形成“序事、论岗、识能、辨材、成事”依次递进的工作闭环,真正让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吃苦者吃香。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由上古望树辨材的兴起,到伦理美学的充盈,再到选贤用能的辨识,序事辨材思想呈现出多元生命力。奋进新征程,序事辨材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干部人才观和用人方法论,持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经验,建立科学有效的序事辨材识人用人体系,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真正让好干部脱颖而出、茁壮成材。
(作者:晋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