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关键的因素。然而,各类人才各有其特殊禀性和发展规律,尤其对“悟空”“哪吒”式顶尖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更需要多一份耐心,厚植创新人才成长沃土,用心用情把“魔丸”培育成“灵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往往才华与个性兼备、特点与缺点并存,特别是前沿领域佼佼者,往往特立独行、不同于众。因此,要涵养容才耐心,既能够容人之长,也能够容人之短,不把人才的率直敢言看成“对着干”,不将不善于交际的人才贴上“不合群”标签,不把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人才视为“眼中钉”,而要常接触、勤关怀,视人才如掌中宝、心头肉。人才创新是摸着石头探索未知领域,失败是常态,要坚持用科学辩证的发展眼光看待人才,不能一出现失败、失误等就“一棍子打死”,而是应大力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创新氛围,既看显绩、也看潜力,既委以重任、也予以信任,既压担子、也卸包袱,让人才能够专心致志进行创新。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同领域、赛道和岗位的人才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即使在同样的岗位,有的擅长科研,有的专于发明,有的善于教学。科研成果水平只是评价人才的单一维度参考。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尊重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特点,坚持干什么评什么,多铺几条人才竞跑的赛道,多用几把尺子丈量人才,消除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不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分级分类精准开展人才评价。坚持英雄不问出身、不唯地域、不求所有,注重“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大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限制,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既看成果的原创性、科学价值,也看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切实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作者:晋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