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培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南头街道发起“雏鹰讲解员”“雏鹰网格员”双培养项目,推动年轻干部扎根基层一线,在古城故事的讲述中淬炼表达,在网格一线的服务中洞察民情,锻造“一专多能”的生力军,为街区注入不竭活力。
破浪前行
从“课堂”到“现场” 雏鹰干部成为古城故事“讲述者”
青砖黛瓦诉说千年故事,古街深巷承载城市记忆。南头古城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粤东首府、港澳源头”。作为深圳市“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南头古城先后有400余个党组织1万余名党员前来古城接受教育熏陶。为解决古城讲解服务的供需矛盾,提升雏鹰干部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将古城保护开发与年轻干部培养有机结合,南头街道精心设计了“雏鹰讲解员”培养项目。
培养计划以“系统培训、实地研学、实战历练”为核心,搭建了阶梯式成长体系。
系统培训阶段,由古城办负责撰写通用解说词,组员提前自学,并从政治引领、理论学习、语言表达等方面做好课程规划,邀请专业老师就口头表达、演讲技巧、礼仪规范等进行讲授,提升组员基本素质。
实地研学阶段,以2-3人为一组,组织实地观摩学习,通过角色扮演、互评互学,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打磨表达节奏、锻炼应变能力,并在南头古城“讲解员”“推荐官”角色上发挥更大作用。
经过系统培训,各位“雏鹰讲解员”将进入实战历练阶段。“讲解不是背书,而是用故事连接古今。我将会用我自己的语言,让古城的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雏鹰讲解员小赵说道。
扎根一线
从“案头工作”到“网格服务” 雏鹰干部成为社区民情“洞察者”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体系中的末梢,只有深入到社区网格之中,亲身体验、实地走访,才能真切且精准地洞察群众内心深处的需求与期盼。
今年2月,南头街道制定了《南头街道“雏鹰网格员”工作方案》,全面启动“雏鹰网格员”培养项目,将30余名年轻干部下沉12个社区的271个网格开展实践锻炼。
雏鹰干部化身“网格新兵”,在社区网格长的带领下,学习人口信息采集、隐患排查、政策宣传等基础业务,日常巡查重点场所、三小场所900余家,解决民生诉求100余件。
“我们的培养方案里对“雏鹰网格员”的任务进行了量化,要求他们在8周内,至少入户走访居民50户、网格内商户30家、企业15家,并且要与网格员一起参与处置社区10件以上矛盾纠纷调解或民生诉求案件,在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中,不断锤炼处理群众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党建办负责人介绍道。
短短的8周时间里,“雏鹰网格员”撰写了700余篇网格日志,并针对“民生微实事”项目、网格工作、基层治理等提出了500余条意见建议,例如提出的“建设集中充电桩以减少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等意见建议,为改善民生、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淬火成钢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雏鹰干部成为基层治理“主攻手”
如今,在南头街道,雏鹰干部已逐渐从“基层新兵”成长为“一专多能”的骨干力量。
他们中,有人擅长用PPT解读惠民政策,将枯燥的条文转化为清晰的图表与案例,向企业精准宣讲海外人才政策;有人把雏鹰讲解团的知识学以致用,站在了街道甚至更大舞台中展示自己的全面才华;还有人牵头处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地铁十五号线和家禽市场土地整备、南贸市场木质阁楼隐患专项整治等多起急难险重任务,在一次次上门沟通、多方协调中,既守住政策底线又兼顾各方诉求,充分展现了自己化解矛盾的耐心、平衡利益的智慧与直面问题的担当。
雏鹰干部的成长,为街道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基层治理更有活力。南头街道将着眼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建设需要,以近五年来新入职公务员为主要培养对象,持续深化“一专多能”雏鹰干部培养工作体系,让年轻干部在多元岗位中锤炼实战能力,在互学互鉴中拓宽工作思路,推动他们成长为基层治理中能挑重担、善解难题的多面手,锻造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先锋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