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筑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引擎
深圳从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仅有“两名技术员”的边陲小镇,蜕变为人才总量719万的“创新之城”,其核心密码正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基因。近年来,深圳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培养选拔机制。
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创新科研机构的编制管理方式,推动大部分新设科研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中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并赋予机构设置、人才评聘等方面自主权。有序下放职称评审权,授权50余家专业性社会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支持鹏城实验室、欣旺达等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在优必选等企业试点“一评三证”改革,实现一次评审同时完成企业内部认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职称自主评审。全面实施“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改革,授权华为、腾讯、比亚迪等170余家企业开展自主评价,累计评价超66万人次。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引进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微软原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助力深圳抢抓低空经济产业高速发展战略机遇。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颜宁,支持其打造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引进菲尔兹奖得主埃菲·杰曼诺夫成立深圳国际数学中心,推动南方科技大学数学学科入选“双一流”。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出台“三个更加”人才新政,突出“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的人才工作理念。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贴近人才的优势,分领域建立首批10个市级平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评价人才。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1987年出台全国首个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政策文件,鼓励技术入股、兴办民营科技企业,催生华为等第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到1991年颁布《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提出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此后十年间孕育出比亚迪、腾讯等代表性高科技企业。
近年来,深圳不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优化资金链、完善人才链,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人才链融合创新链,实现人才驱动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坚持围绕产业集聚人才,分类型分层次推出支持举措。对具有成长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杰出科技创新人才,给予长期稳定经费支持。对国际一流领军人才及团队,给予充分科研和经费自主权,实施中长期考核。对青年科创人才,强化早期支持,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00%由青年人担纲。连续14年面向全球遴选“孔雀团队”,为300多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近100亿元支持,目前已有12家企业成功上市。
人才链融合产业链,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双向促进。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探索“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建立“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深圳科创学院探索新工科教育路径,构建人才培养、项目孵化、创业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全球科技创业者超550人,培育孵化硬科技项目近70个,整体估值近10亿元且持续增长。
人才链融合资金链,实现人才价值与资金流动良性互动。深圳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成立了千亿级的产业引导基金、百亿级的天使母基金和20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新增私募股权创投类基金159只,管理规模超1.4万亿元。创新推出研发贷、并购贷等信贷产品,有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提升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支点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的探索由来已久,从打破“统包统配”,到建成全国首家常设性人才市场、实施“孔雀计划”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再到打造开放共享的全球用才新模式,深圳始终以破冰者的姿态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
扩大全球选才视野,建立高层次人才直认制,全球英才来深发展可以无缝衔接,更加便利;实施人才举荐制,支持全球高教、科研、智库、创投等领域科技领袖、战略专家向深圳举荐人才,以一流人才引进一流人才。
突出事业导向,编制出台“20+8”重点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全球猎聘人才。
拓展全球用才模式,出台境外人才为深工作认定办法,在我市各类用人单位海外分支机构工作的人才,不限地域、国籍,均可纳入支持保障范围。
推动境外人才便利执业,陆续建立税务、会计等12个领域共39项境外职业资格与国内执业资格认可对应关系,打破境外专业人才来深执业壁垒。
强化要素全球配置,对接运用全国各地、全球各处创新资源和成果。实施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累计立项近250个,资助资金4.5亿元,其中超2亿元跨境投入科研活动。
大力引进苹果、英特尔、亚马逊、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深圳系统性构建“五个无忧”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全要素保障,持续擦亮“天下英才聚鹏城”的城市品牌。
事业无忧。对怀揣梦想的初创企业人才,提供全周期陪伴式服务,在重点区域推出“1元创新坊”“零租加速营”等青年创业孵化器。全市48个留创园孵化企业超3000家;12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项目超2600个,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超1.7万人。
往来无忧。建立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服务中心。试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签注,2024年签发量居大湾区9市之首。构建深港“半小时科研圈”,两地通勤时长压缩至35分钟。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R字签证等政策,持续完善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措施,吸引全球人才选择深圳。
安居无忧。早在2013年,深圳通过打造“青年驿站”,为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就业指导、城市融入三大服务。近两年,创新打造“深梦扬帆”“深梦启航”等青年人安居品牌,2025年将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至15天,并提供优惠租金住房,解决青年人才来深发展过渡性居住需求。
生活无忧。全国首创国际化街区建设地方标准,首批建设20个国际化街区,建设前海国际人才公寓,聚焦机场、口岸等来深“第一站”,构建优质、高效的支付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申办无忧。加快建设“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线上开设多座席双语服务热线,打造“24×7小时不打烊”的云端服务大厅。线下打造“1+9”服务阵地,组建高素质服务专员队伍,把政策服务送到企业和人才身边。推出“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高效办”,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足不出户,最快24分钟成为深圳人。